文 | 侯博士的笔记聚合财富
编辑 | 侯博士的笔记
自古以来,华夏大地的历史可谓波澜壮阔,数千年的风雨变迁中,涌现了许多智勇双全的谋士与将领,他们凭借卓越的计谋和智慧,屡屡扭转战局,成就一番非凡事业。这些谋略之中,有些浑然天成、出奇不意,犹如幽深的阴谋;而有些则坦荡而光明,被世人称作“阳谋”。
展开剩余88%“阳谋”虽然同样属于计策的一种,但与“阴谋”不同,它的最大特点便是明目张胆、毫不隐瞒,甚至可以让敌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意图。然而,正因为敌人知道了,却往往无能为力,只能顺应局势发展。正是这种表面光明,背后却蕴含着深刻智慧的计谋,往往成就了许多历史性的胜利。
中国的五大“阳谋”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,这些阳谋究竟是否能破解?它们的妙用究竟在哪?让我们一一解读其中的奥秘。
在中国兵法三十六计中,“围魏救赵”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阳谋之一。这个计谋的精妙之处,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和行动轨迹,最终反败为胜。公元前354年,赵国趁魏国为国君丧事忙碌之际,趁机侵占了魏国的中山郡。魏惠王心中虽有愤懑,却也知道中山之地并不值一场大战。此时,魏王的谋士庞涓却提出了一个充满阳谋味道的解决方案。
庞涓深知,若直接与赵国交战,损耗过大且难以决胜,于是他提出借攻打赵国首都邯郸之计,要求魏王给予自己十万精兵,企图通过对赵国的威胁,迫使赵国将中山归还。魏惠王听后,觉得此计可行,立即命庞涓率军出征。不久,魏军便攻至邯郸城下。赵王大为震惊,慌忙向齐国求救,甚至以中山的土地交换援军。
此时,齐国国君齐威王果断决定派遣田忌和孙膑救赵。孙膑与庞涓曾是同门师兄弟,却因庞涓的嫉妒之心被害致残,且在魏国境内无法再立足。在齐国得以庇护之后,孙膑并没有因为仇恨而冲动行事,他清楚直接出兵只会陷入僵局,而不如利用魏国空虚的时机,实施“围魏救赵”计。
孙膑指挥田忌率兵佯装进攻魏国都城洛阳,庞涓听闻洛阳告急,急忙回师救援。孙膑借此机会,在庞涓撤兵之路设伏,成功击溃魏军,最终解救赵国,甚至让庞涓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回朝。孙膑的计谋表面上看来简单,但通过准确把握敌军的弱点,最终达到了既解赵国之围,又打击魏国的目的。
这一计的核心便是“攻敌之所必救”,通过引敌深入、引敌反击,最终破敌有如破竹。孙膑的智慧与胆略,成就了这一阳谋的经典地位。
再来看东汉末年,历史上有一项令人瞩目的“阳谋”——挟天子以令诸侯。东汉政权日渐衰弱,各地诸侯割据一方,其中董卓因篡权而将汉献帝刘协挟持于自己帐下,藉天子之名,操控朝政。然而,董卓的做法并非出于匡扶大汉的忠心,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。之后,曹操继承了这一策略,将天子刘协继续控制在自己手中,借此与各路诸侯对抗。
曹操深知,倘若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,必须得到“天子”的名号,方可号令群雄。因此,曹操以“天子”之名行事,封袁绍为太尉,借助天子的权威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。这个阳谋虽然表面看似光明正大,但其背后却潜藏着曹操的深远布局。他以天子的名义,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资本,为之后魏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再往前看,春秋战国时期,齐国的齐景公也曾使出过一招阳谋,俗称“二桃杀三士”。当时,齐国三位名将公孙接、田开疆、古治子因功勋卓著而有些自负,齐景公心生不满,便决定通过一场巧妙的计谋来削弱他们的势力。他命人送给三位将军两个桃子,表示“谁的功劳大,谁就可以得这桃子”。这看似平常的举动,却深藏着挑拨三人关系的意图。
结果,二位将军自觉不如古治子,为了显示忠诚与功勋,竟然选择自尽。古治子见状,也为了不显得贪图桃子的荣誉,随之自杀。最终,三位将军的死亡,彻底削弱了他们背后的家族势力,也让齐景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政治效果。
然而,齐景公的“二桃杀三士”虽成功削弱了将领的势力,却也未能真正消除朝中的威胁。毕竟,三位将军背后的家族并未因此消失,而齐景公虽然通过这一手“阳谋”打击了他们,但最终也未能完全消除威胁,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政治漩涡。
再看西汉时期,刘邦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,推出了一个震动历史的“阳谋”——推恩令。此令通过改变传统的“嫡长子继承制”,将诸侯国的土地和权力分给多个儿子,从而削弱诸侯的力量,使他们无法联合反叛。推恩令表面上看似宽仁和恩赐,实则深谙其中的政治算计,成功地让刘邦巩固了自己的统治。
推恩令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它削弱了诸侯的实力,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西汉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关系,牢牢掌控了诸侯的权力,避免了诸侯再次联合反叛的局面。这个阳谋的核心在于“分化”与“削弱”,让原本强大的藩王体系逐渐分裂、衰弱,最终确保了中央集权的稳固。
最后,进入近现代,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期间提出的《论持久战》同样是一项精妙的阳谋。面对日本侵略者强大的军事优势,毛主席并没有选择与其直接对抗,而是以长期抗战、消耗战的战略,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,逐步削弱日本的战斗力。毛主席通过《论持久战》向全体国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:中华民族的胜利,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,而是依靠持续的、持久的努力。
毛主席通过这篇文章,成功揭示了抗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,激励了人民为长久战斗做好准备。尽管日本清楚地知道中国的战略意图,却依然无法避免最终的失败。《论持久战》不仅在当时的抗日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,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智慧,成为历史上最具“阳谋”色彩的经典之一。
这些历史中的阳谋,不论是古代的“围魏救赵”,还是近现代的“论持久战”,都深刻地展现了战略家的智慧和谋略。每一项“阳谋”,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严密的思维逻辑,它们不仅为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胜利,也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。
发布于: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